柏拉图说:乌托邦是个理想国

Digilog

标题是借用了数字信号(digital signal)和模拟信号(analog signal)的英文单词的结合,借这两个单词表达今天想到的或者一直思考的关于设计的一个话题。这里的Digilog可以引申为现代和复古的关系、数字生活和传统生活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很多,大都是在现代这个快速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这些关系看似矛盾和冲突,其实也是一种过渡和融合。

工业产品和数字产品

虽然大学的专业是工业设计,但是一毕业就从事互联网行业的设计。这样的转变其实没有很多的困难,尽管是工业设计专业但我们同样需要具备视觉的技能,掌握的工具和产出会从“三维”转换到“二维”。并且省去了工业产品最后的mockup环节(这里不是平面里的样机),不用去考虑材质,工艺和生产难度等等。虽然设计的工具和输出的结果大都有交叉,但是最终工作的时候发现这两种工作很多的思考是不一样的。

px & mm

曾经听到过一个UI设计师的笑话,说一个UI设计师在拿着尺子去量屏幕上的元素高宽。作为数字产品设计师肯定会觉得这个东西也太无厘头了,数字产品的单位是像素,是电子设备上每个独立的切割到最小的显像单元,是这些独立的色块去组成我们看到的每台设备上的页面,关于色彩还有很多好玩的内容。虽然看起来很基础的内容但实际上底层的原理还是很深入和有趣的,比如色彩空间中HSL和RGB有什么不同,使用的时候有什么好玩的技巧。

感官

数字时代的产品设计师对于满足用户感官上的需求来说更多的是视觉,在数字产品中我们通过不同的视觉来表现产品的调性,通过颜色强调他的品牌以及属性,它不同于工业设计,可以通过空间形态,工艺材质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人们使用数字产品的时候是通过手指和眼睛进行协作完成,但很多的工业产品可以调用更多的感官。比如我正在使用的木质键盘托,他的触感和macbook冰凉的金属感,键盘在敲打的时候发出的清脆的声音,化妆品的独特的气味,这些都可以作为这个产品独有的一种感官感受,甚至我们能通过某一特殊的感官感受来区别不同的产品,比如雅马哈和哈雷的排气声音。这样来看数字产品的确“单调枯燥”许多,对于产品的使用甚至都不能产生太多的感官记忆点。

版本更新与MVP

无论是数字产品还是工业产品都有产品的版本更新,无论是汽车还是一款手机应用。都有针对某些需求进行优化再发布的流程,但是两者之间不同的是他们的换代周期差异,以一辆汽车的换代周期为例,大改款和小改款的换代周期可能需要三年或五年的时间。但是一个手机应用的常规改版周期仅需一周到两周。

如果同样的数字产品和工业产品出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数字产品可能会有多种解决方式,比如强制用户安装补丁更新版本,或者应用内禁止进行一些高危操作。如果是一辆汽车出现了问题,比如之前某汽车品牌的刹车门事件,可能就需要全球范围内召回车辆。

“在刚开始接触数字产品的时候尤其是一款陌生的软件,如果第一印象不够好就不会再去下载第二次。” 这是爱人第一次因为项目完成度不高上线后因为担心而说出的担忧,这也是很多人的想法,最初时候还不知道软件可以反馈给团队并在下个版本中为用户修复需求,显然那时候的用户对于一款陌生软件的忠诚度没有那么高,因为市场上有足够多的替代产品。

上面的图片是一张非常有名的MVP理论(最小可行性产品)的示意图,这在小团队是非常重要的,你可以因为时间人力等限制下尽快推出一款产品,但一定要保证能够满足主要的需求,你可以为用户先提供滑板满足代步的需求,但不能提供一个轮子的同时向他保证我们以后会为你生产一辆性能非常棒的汽车。

多线程处理任务的能力真的很重要,同时在多任务并行的情况下还能以一定的顺序输出结果更是重要的一项技能。感觉这是一项快节奏的工作状态下保证做功和产出最大化的必要条件。

传统产品的“数字化“转型

图中是一款三得利旗下的“新一代数字化能量饮料”,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它竟然也有一个版本号,这种市场定位真的是够数字化的一种尝试了,他们的市场团队希望这款饮料能获得10~20岁这一批数字原住民的喜爱,就连logo也是一个倒转了90度的电脑开机键。不同于传统红牛和monster的极限运动定位,zone主要是针对于电子竞技、动漫/漫画和数字音乐等领域来吸引粉丝。

人体工学&人机交互

图中的这种人体工学示意图会用在包括室内设计和家具设计等方面,根据使用者的身体结构来设计出最舒适的使用体验。在数字产品当中也有一些标准,比如苹果的HIG,这套标准适用于苹果的各个终端,以求达到每种不同产品都能有一致的友好的体验。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 - Design - Apple Developer

数字产品的人机交互本质上就是你发送指令给机器,机器通过预先设定好的逻辑来返回你一个指令,用户的输入和机器的输出完成了我们一次人机交互的体验。主要的输入操作主要是通过两种交互,一种是手势交互,另一种比较成熟的就是语音交互。

手势交互:数字产品的使用有一些常见的手势交互方式,比如手机通过手指单击、双击、拖拽、长按、旋转等进行交互,PC端通过鼠标键盘来进行输入,目前大部分的数字产品都采用了这种方式,还有一种是虚拟现实设备上通过空间环境上的手势交互完成指令的输入,最近大疆的mavic无人机也能通过它自带的摄像头完成手势识别。

How to use SmartCapture with DJI Mavic Air (Tutorial) - YouTube

语音交互:除了手势交互还有语音交互。目前爱人所在的团队所开发的在线教育产品可以做到分析英语口语的发音纠正、判断用户回答的答案是否正确等等,以前是工程师向机器灌输数据让机器完成深度学习,过不了多久之后就会变成机器教育孩子学习一些课本知识。

之前因为项目需要调研过国内做语音交互的公司,其中做的比较好的就是科大讯飞,语音交互其实简单理解就是你说的话机器能识别到并执行相应的指令,比如你说天气多少摄氏度,它就识别并执行查询天气预报的指令,但是如果你说今天天气多少华氏度它如果无法给出你答案,可能的原因就会是他并没有录入华氏度这个关键词,这些个关键词的词库我们叫做语料,语料库越丰富它就能识别更多,执行更多的指令。科大讯飞还可以支持你自定义语料,你可以设定“输入”语料A执行“指令”B,也可以让它执行指令C,让开发者自己定义。

以上两种是数字产品“输入”的交互方式,输出方式可以是通过视觉-图形、听觉-声音、触觉-震动来输出结果。

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有其他的输入形式,最近知道的一则消息是加拿大的一位脑科医生的研究成果是可以通过核磁共振时给试验者播放视频来记录脑部的变化,最终还原用户看到的内容,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脑机”或者是记忆储存卡这种设备。

生命力

拿工业产品和数字产品比生命力好比是一个老爷爷跟年轻人比谁活得久一样,是一个无法被实际反驳的结论。因为互联网的兴起总共才没有多少年,我们熟知的阿里巴巴才20年,跟百年汽车品牌比起来确实没有那么“”长寿“”。但因为数字产品额本身的一些特性决定它不能长寿是一件大概率事件,因为数字化的更新迭代是非常快的,这要感谢摩尔定律,我们现在一定不会接受自己还在用十年前的手机。其次数字产品需要人力去维护,设备的系统在升级迭代,应用也要支持相应的系统和适配不断更新的设备,还有数据库里面内容要更新维护。一把上世纪的椅子你可能会选择把它留在家里日常使用,但是二十年前的win97系统你肯定不会将它作为主力办公系统。

曾经和老友一起参观他们在上海代理的捷克家具TON,它有一款椅子叫14号椅,作为一家百年家具品牌手工生产的椅子对于我这种Z世代的人还是非常的有吸引力。

Chair 14 - TON

有人对哔哩哔哩做出了这样的分析,这款产品主要的用户群体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处于创造力最活跃的年纪,没有工作生活的压力,可以为这个平台创造无限的用户活跃度,可是他们终究会长大,用户才是数字产品最终的价值,如果这个平台不能吸引同样优秀的有创造力的人,那么合格内容平台一定会被新的形式的产品取代。

数字产品的设计师其实也常常容易陷入到一种情景当中,对于自己所投入时间精力的产品没有太多的成就感,或许是它的生命力真的太短了,有的是产品定位问题,有的是实际需求问题造成并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可能5年之后的人们看到你的作品会对它产生各种疑问,就像现在的我们去看十年前web时代的设计作品一样。想到曾经有一位在知名的互联网公司任职的设计总监评价自己和团队的日常工作就是制造“视觉垃圾”。一张专题页和banner都是隔几天就要替换一波,就像是地铁站的灯箱广告一样。设计师需要持续高质量的输出真的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如果有幸能有一些作品能被人记住真的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这让我想起了原研哉的一本书的名字《请偷走我的海报》

我眼中最棒的“Digilog”产品

Nike run

这是06年5月份的时候nike和苹果共同推出的一款Nike+iPod的产品服务,为了让每个跑者能在听音乐的同时记录跑步的数据,你需要一款支持Nike+的慢跑鞋,通过左下角的那款放置在鞋底的芯片记录你的跑步轨迹,包括距离、速度、消耗的热量等数据都可以通过iPod nano借助语音回馈给用户。另外,还可以关注的跑步速度,也可以查看全世界各地拥有这款产品的人的运动信息和排行榜,Nike的这次和苹果的合作非常的成功,对于当时还没开始使用智能设备的我来说简直像看到了一款未来的黑科技。

这是我印象中第一次接触这类的产品,感觉更像是数字辅助产品,通过技术的加持让跑步这件事情变得更酷,但本质还是聚焦在跑步这件事情上。当然多年后的今天通过GPS已经摆脱了鞋底的那些芯片,也有了更多的附加功能。

上图中的组合算是当年的升级版吧,再看时已经没有当时的那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对现在的我这种用户群体的吸引力已经没有那么大了。不像当时穿着几十元的运动鞋的我们看到近千元的跑步设备时的那种可望而不可及。在一个品牌产品序列中高端产品的一个作用就是让用户对这个品牌始终留有一份期待购买的感觉。

数字化生活

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已经开始过上了数字化的生活,不管你喜欢与否。其实最初我是非常不喜欢这种所谓的数字化生活,大学本科最初的志愿是机械专业,期望着未来能成为一名机械师,像下面图中的那样,拥有一间神奇的车库,能造出来各种各样有趣的东西。

但现在从事数字工作之后除了开会期间,每天就是依靠大脑、手和眼睛来工作,每天在电脑前做数字产品。像下面照片中的状态。数字生活改变了我的生产方式。

现在的数字生活已经离不开手机里的那些软件,通过不同的软件与不同的社群的人进行交流,数字生活承包了我们的一切,包括网购、餐饮、出行、社交、支付、办公和游戏,每一个领域都有一些巨头在支配你的生活和形态。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这些被越来越多的数字产品支配的生活中找寻真正的生活该有的样子,始终认为我们才是工具的支配者,是工具的创造者。关于数字生活的态度也是不喜欢被动的去接受,希望能自主选择自己想要的方式。

最期望的工作状态

当然是成为一个数字游民!希望可以做一份不受位置、环境、时间影响的工作,现在来看自己做的这份工作接下来做可能的方向就是数字游民了。推特上也关注了一些数字游民,他们可以带着笔记本在任何地方进行工作,在越南的海滩咖啡厅里也有很多欧美的freelancer在工作,每年产出一些作品,获得一些增长的用户群体。

最近老大分享了一个知识点,就是脑科专家研究发现一些创意产生的时候大脑是如何工作的,研究表明当人又一些创意的想法时大脑不是某个独立的区域在工作,而是多个部分产生交集,像是脑电波的碰撞,我们叫这种时刻叫“aha point”,人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环境中,会产生固定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方式,很容易就被限定在某些情境中,自然很难产生灵光一现的想法。

每个人产生“aha point”的场景有可能都不一样,有的人是在高速上安静的开车时、有些人是在洗澡时、有些人是在清晨冥想时,很多人需要思考时就会给自己创造这样的场景去让自己思考。

旅行当中的我再看到陌生新鲜的事物的时候是最容易产生跳脱以往的想法,所以这也是喜欢到处走的原因吧,就算是无聊骑车也会尽量走没有走过的路线。希望多学习一些新的知识,去到一些不同的地方,做一些有趣的事情。